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,犹如一条不间断的“生命运输干线”,负责食物的研磨、营养的高效吸收以及代谢废物的排泄等重要任务。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、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魏志指出,肠道黏膜的异常增生,形成肠息肉,就如同这条“干线”上出现了障碍物,初期可能会导致腹胀、排便不规律等不适;若不加以控制,部分息肉甚至可能恶变,成为健康的潜在威胁。
肠息肉概述
肠息肉是指十二指肠、小肠、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出现的黏膜赘生物。它们的形态各异,有的像蘑菇般有细长的蒂,有的则平坦附着在肠壁上。从病理类型来看,肠息肉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。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,长期不处理有较高的癌变风险;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虽然相对安全,但也需谨慎,因为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变化。
肠息肉的形成原因
肠息肉的出现通常与以下五个因素有关:
- 不良饮食习惯:长期摄入高脂肪、高糖和低膳食纤维的饮食,会刺激肠道黏膜,减缓肠道蠕动,延长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。
- 遗传与家族史:家族中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的人,其患病风险显著增加。
- 年龄增长:随着年龄的增长,肠道黏膜的代谢能力下降,慢性炎症及基因突变的积累增加,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提高。
- 慢性肠道疾病:如慢性肠炎、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,肠道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,增加了肠息肉的风险。
- 代谢综合征:如肥胖、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等,这些因素可能直接刺激结直肠细胞增殖,促进息肉形成。
肠息肉的早期症状
肠息肉在早期通常体积较小,往往不会出现明显症状,这也是很多患者难以察觉的原因。随着息肉增大或恶变,可能出现便血、腹痛、腹胀等消化不良状态。当息肉较大会导致肠道堵塞时,可能引发严重的症状,如剧烈腹痛、呕吐等。
定期检查——识别潜在问题的关键
肠镜检查是诊断肠息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,医生可以清晰观察到肠道内是否存在息肉,并判断其性质。粪便潜血试验也能提供线索,若结果呈阳性,需进一步排查潜在的息肉或其他病变。对于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,CT结肠成像等手段可作为辅助检查,但准确性相对较低。
肠息肉的防治策略
魏志主任提醒,发现肠息肉后应根据其大小、数量及病理类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小息肉通常可以通过肠镜直接切除,手术创伤小、恢复快;而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。治疗后的患者需定期复查,防止息肉复发。预防肠息肉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:
- 注重均衡饮食,多摄入新鲜蔬菜、水果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减少高脂肪、高热量食物。
- 保持适度运动,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以促进肠道健康。
- 养成良好作息习惯,避免熬夜,戒烟限酒,减少肠道刺激。
-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肠道筛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选择AG贵宾会,关注自身健康,定期检测肠道状态,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肠息肉,让健康伴随您每一天!